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06篇
  免费   2209篇
  国内免费   557篇
管理学   1849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42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83篇
丛书文集   4527篇
理论方法论   1545篇
综合类   34773篇
社会学   302篇
统计学   55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717篇
  2021年   1065篇
  2020年   628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488篇
  2017年   645篇
  2016年   700篇
  2015年   1358篇
  2014年   1870篇
  2013年   2307篇
  2012年   2638篇
  2011年   3197篇
  2010年   3321篇
  2009年   3285篇
  2008年   3441篇
  2007年   3559篇
  2006年   3460篇
  2005年   2871篇
  2004年   2140篇
  2003年   1721篇
  2002年   1822篇
  2001年   1571篇
  2000年   771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2.
近日对我国著名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周立伟院士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周院士首先分享了自己学习英语和俄语的经历,强调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周院士详细论述了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指出英语能力与科学研究紧密相关,英语教学不可或缺;之后周院士分析了研究生在英语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大学中开设人文课程的迫切性;最后,周院士对上理工师生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相似文献   
3.
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生存表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对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哲学分析作为理论支撑,从技术本质、技术价值、技术异化和技术实践四个层面对数字化生存进行技术视角下的全面认识,既要肯定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意义,又要警惕数字化技术应用对人本界限的跨越,一旦越界,就会产生技术焦虑、人类经验被取缔和群体性孤独等社会问题,技术力量异化为技术权力.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积极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价值,从而保证数字化生存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双一流"和"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其工作成效对于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认清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规范教学活动、深化教研室管理、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中心,这对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内涵建设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菌包窝口插棒装置功能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菌包翻转机构、插棒机械手、菌棒输送机构、菌包旋转夹紧机构和窝口机械手的机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本装置在保证窝口插棒质量的同时,菌棒进给速度达到25个/min;窝口插棒时间2.4s,菌包生产效率提高33%.本设备已在菌包自动化生产设备中得到应用,满足设计要求,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网络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目前国内高校利用超星、中国大学MOOC平台、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已非常普遍.通过对湖南工程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进行抽样调查,从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学生接受度、学习情况、学习效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总结网络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网络教学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长期护理需求评估是长期护理保险筹资与给付的联结点,直接决定了保险给付,并对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试点地方在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制度的设计上分歧较大,虽积累了差异化的经验与案例,但地区分割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流动.应立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社会保险属性,结合社会实际与试点效果,适当借鉴德国经验,统筹设计长期护理需求评估体系,通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范形式,精准定位评估对象,明确独立的评估主体、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与评估工具、严格规范评估程序等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与公正,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分类给付,实现长期护理保险资源流向精准.  相似文献   
9.
1850—1890年以奥斯曼为代表的统治者对巴黎城市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塑造了巴黎新的景观社会并完成了空间生产化、秩序化、政治化的重构。资产阶级借助地租杠杆,利用空间政治工具性和政治功能性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阶层分化和新身份政治的形成。资本投机下的空间改造与生产使得巴黎无产阶级生存与发展的权益逐步被蚕食、侵害和剥夺,无产者对资产阶级的空间改造逐渐产生了由认同—消解—反抗的转向,空间正义意识开始觉醒。通过对城市空间规划改造中的阶级立场分析,论证空间正义与城市发展、阶层融合、社会排斥之间的联系机理,阐明资本主义空间规划与空间生产的固有缺陷,对当代城市的空间规划、贫困问题、社会排斥、城市包容性发展、环境更新与治理等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启发与理路审视。  相似文献   
10.
Zou  Jing  Deng  Xiaoju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22,159(3):1035-1056

Migrants’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is a major theme in migration research, which can provid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enefits. And it will contribute to social stability. The investigation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and identify its driving forces to provide crucial evidence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urban policymakers and further improve migrants’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latest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this paper uses global Moran’s I index, hot spot analysis and GWR model to explor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of 155,789 migrants in 291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consists of five dimensions, which are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social security, social re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Among them,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is the highest (73.16)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he lowest (13.38). (2)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the destination characteristics. Four factors (age, education, length of stay and population growth rate) positively affect migrants’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while three factors (inter-provincial mobility,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 and ratio of teacher to student in middle school) negatively impact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3)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show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gglome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lso presents a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exhibit various zon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including “E–W”, “SE–NW”, “NE–SW”, and “S–N”. Finally, som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for improving migrants’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